中欧体育父亲的肠道微生物可能影响婴儿健康;全球连续11个月打破高温纪录 国际科研周报众所周知,导致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失衡的环境因素会塑造宿主的生理和疾病相关反应。但父系肠道微生物组对后代的影响尚不明确。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雄性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其后代的健康。
为了评估雄性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对后代的影响,研究人员给雄性小鼠注射了6周抗生素,导致它们微生物多样性、丰度和丰富度下降。结果发现,这些小鼠后代出生体重较轻、生长严重受限以及过早死亡的概率更高。这意味着,雄性生殖系统对微生物失衡的反应(包括激素信号受损和代谢物特征改变)可能会增加胎盘功能不全的风险,而在受孕前,恢复紊乱的父系微生物群也许能降低后代健康状况不良的风险。这一发现表明,扰乱雄性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会影响胎盘功能及后代健康。
一直以来,科学家就知道大脑在免疫系统的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并不知晓具体的工作方式。5月1日,一项发表在《自然》(Nature)的研究指出,科学家已经确定,脑干中的细胞可以感知来自身体外周区域的免疫信号,并成为身体炎症反应的主调节器。
以前的研究表明,迷走神经会影响免疫反应,然而科学家难以捕捉到被免疫刺激激活的特定大脑神经元。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小鼠腹部注射了能够引发炎症的混合细菌液并监测脑细胞的活动。他们发现,脑干中的神经元会对免疫触发做出反应。如果用药物激活这些神经元,就能降低小鼠血液中炎症分子的水平。如果沉默这些神经元,就会导致不受控制的免疫反应。而进一步的实验揭示,迷走神经中有两组离散的神经元:一组对促炎免疫分子有反应,另一组对抗炎分子有反应。这些发现可以揭示大脑在促进炎症的分子信号和抑制炎症的分子信号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一发现可能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其他由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提供新方法。
社交网络体现了个体间的互动,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都很重要。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由个体的连接数以及和谁有连接而决定。之前在许多物种中都发现这种效应是可遗传的,然而,我们对影响社交网络结构的遗传贡献仍了解不多。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因,这一基因或许决定了果蝇在其社交网络内的中心性水平,也就是“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他们以一个网络游戏为该基因命名为“凯文贝肯度”(dokb),在这个游戏中,所有明星的社交连接都能追溯到演员凯文·贝肯(Kevin Bacon)。他们发现,调低dokb的表达可以降低果蝇的中介中心性,并且这种基因的一个特定拷贝能在不同品系的果蝇中互换,而这会影响该群体的中介中心性。
已有大量证据支持规律身体锻炼对健康的益处,包括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然而,我们对这些益处背后的机制却知道的不多。体育活动分子传感器联盟(MoTrPAC)旨在通过研究参与锻炼响应的分子过程,来填补这一空白。近日,三支团队分别在《自然》(Nature)、《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了运动对大鼠的影响,发现运动会导致动物身上多个器官和组织发生许多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变化。
研究团队探究了8周的跑步机耐力训练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器官发生的生物分子变化。在大鼠训练期间的不同时间点,他们采集了多个器官和实体组织、血浆和全血的样本,并进行了近万次检测。他们鉴定出因锻炼产生的多个分子变化,包括对免疫、代谢、应激响应和线粒体通路的普遍调节。其次,他们在多个组织和部分器官中发现了这些响应的性别差异,如皮下脂肪和肾上腺。比如在肾上腺中,雌性大鼠的基因下调,而雄性大鼠的基因上调;另外他们还发现了这些基因与激素通路之间的关联。训练带来的许多改变可能对疾病有保护作用,包括炎症性肠病、心血管健康、组织损伤和修复,但仍需开展研究加以验证。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近日,一项发表于《细胞》(Cell)子刊Med的研究表明,生长激素受体缺陷(GHRD,也称拉龙综合征)导致的侏儒症患者,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该研究或许能帮助科学家确定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和生物学途径,并开发新的疗法。
由于身体无法正常使用激素,拉龙综合征患者体内通常生长激素水平正常或较高,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一种帮助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和组织生长的分子)的水平则较低。由于IGF-1水平低通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因此一些人曾认为拉龙综合征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但这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与这种看法相反,拉龙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更低,他们的血糖、血压和胰岛素水平均较低,心脏尺寸较小,动脉脂肪堆积减少,颈动脉壁也更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帮助科学家开发新的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策略中欧体育app,例如通过靶向生长激素受体来降低IGF-1水平。
根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的数据,上个月的全球气温创下了4月份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而这已经是连续第11个月创下了新纪录。2024年4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为15.03摄氏度,比2016年4月创下的上一个最高记录高出0.14摄氏度,比1850年至1900年4月的平均气温高出1.6摄氏度,气候科学家将这段时间视为工业化前的基准。
专家表示,最近的高温天气可部分归因于厄尔尼诺现象,这是热带太平洋的一种气候模式,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气温和天气状况。C3S的主任卡洛·布翁坦波(Carlo Buontempo)在声明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在年初达到顶峰,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海面温度目前正在回归中性状态。不过,尽管与相关的温度变化有关,但随着像厄尔尼诺现象这样与自然周期相关的事件往复出现,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被困在海洋和大气中的额外能量将继续推动全球气温创下新纪录。
超加工食品通常为高能量,含有较多的糖、饱和脂肪、盐、色素、乳化剂、香料和其他添加剂,不过缺乏维生素和纤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加工食品与肥胖、心脏病、糖尿病和肠癌的风险较高有关,不过很少有长期研究调查其中的联系,以及导致特定死亡的原因,尤其是癌症。一项于5月8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显示,过量摄入大多数超加工食品与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其中即食肉类(包括家禽和海鲜产品等)、含糖饮料、乳制品甜点和高度加工的早餐食品带来的风险最大。
研究人员基于美国11个州的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1984至2018年),追踪了74 563名注册女长期的健康状况。此外,他们还获得了美国50个州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1986至2018年)的数据,追踪了39 501名男性,这些男性在入组研究时并没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每两年,这些参与者会提供关于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习惯的信息,而每4年他们会完成一份详细的食物调查问卷。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参与者的总体饮食质量进行评估。在平均34年的随访时间内,研究人员确定了48193例死亡。与摄入超加工食品最少的四分之一(平均每天3份)的参与者相比,摄入超加工食品最多的四分之一(平均每天7份)的参与者总死亡风险高出4%,其他死亡风险(除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高出9%。摄入超加工食品与早死之间的关系因特定的食物而异,肉类、家禽和以海鲜为基础的即食产品表现出最强的联系,其次是加糖饮料、乳制品甜点和超加工早餐食品。这一研究为限制食用某些类型的超加工食品以保持长期健康,提供了支持。
端粒是一段保护染色体的DNA序列。端粒受损且无法被正常修复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进而引发癌症。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的研究表明,一种在修复断裂或损伤DNA过程中用于修饰蛋白质的酶(PARP1)也能同样修饰DNA,并且可能阻碍端粒修复,影响端粒的完整性。PARP1是一个重要的癌症治疗靶点,因此该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此前的研究表明,PARP1的主要功能是基因组监视:当检测到DNA断裂或损伤时,它会把ADP-核糖分子修饰在特定蛋白质上,从而吸引其他修复DNA损伤的蛋白质。为了揭秘PARP1在修饰蛋白质之外的作用,研究团队对比了正常细胞和缺失PARP的细胞,他们发现,正常细胞的端粒DNA上具有ADP-核糖修饰,而PARP1缺陷细胞的端粒DNA则没有,说明PARP1还负责DNA的ADP-核糖修饰。此外,研究人员发现,ADP-核糖在端粒处的积累会阻碍端粒复制,使其过早缩短中欧体育app,进而导致细胞死亡。这些结果说明调控PAARP1和DNA的ADP-核糖修饰对于持续的基因组稳定至关重要。
采血是常见的医学诊断手段。但是,传统的针刺手指法令许多患者感到不适,尤其是儿童;而其他微型采血设备则成本高昂,在中低收入国家无法普及。近日,据一项《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苏黎世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受水蛭的口器启发,开发了一种吸盘式采血设备,比传统针头侵入性更小、安全性高、且成本更低。
新型设备具有内置十几根微针、硬币大小的吸盘。将其按压在上臂或背部的皮肤上,在微针刺破皮肤后,吸盘内的负压会迅速吸出并收集血液。相比针刺手指采血,该设备创面更小、采血效率更高,能帮助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同时,该设备制造成本低,可商业化定制。目前,该设备已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初步测试,科学家们正在寻求合作将其推入市场,希望用于防治疟疾等依赖血液诊断的疾病。
许多雄性动物(包括狮子和大猩猩)往往会杀死新伴侣带来的幼崽,以确保未来所有的后代都是自己的。但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发现,绿腰鹦哥(Forpus passerinus)有时会采取不同的做法:除了会杀死新伴侣的雏鸟外,它们还可能选择养育那些雏鸟。
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研究人员曾在委内瑞拉一个牧场上为绿腰鹦哥搭建巢箱,然后在接下来长达30年的时间里细致观察了这些鹦鹉。他们发现,在失去配偶的一小时内,巢箱内的雌性就会被雄性包围。研究人员原本以为,新晋继父都会杀死新配偶的任何一只雏鸟,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有些继父会喂食那些雏鸟。换句话说,在绿腰鹦哥中,雄性养育与杀害无血缘关系的雏鸟的行为一样常见。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做出这两种选择的雄性,研究人员发现它们一生中繁殖的雏鸟数量基本一样多,这打破了“养育他人幼崽会阻碍繁殖”的说法。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中欧体育app,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