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ty中欧体育官网Nature的这个研究成果太震撼了!每天打会儿游戏居然能帮娃涨智商!过了一个寒假,娃班里的孩子都开始打游戏了,娃回家也闹着要打。为了这件事儿,家里发生过几次激烈的争吵。
娃妈对这件事也彷徨犹豫,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于是在社区内问了问大家的看法:要允许孩子打游戏吗?
评论里大家对这件事的讨论很热烈,几乎有点“针锋相对”地分成了两个派别。(这个问题虽然老生常谈,但是还是忍不住想问问大家,不知道你“支持”还是“反对”孩子打游戏,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不玩电子游戏、不用手机电脑、不看电视。我家上美国的华德福学校,全班同学都这样,可以做到kok中欧登录入口。同学的环境挺重要吧。我并不是完全视这些为洪水猛兽,只是觉得现阶段并不需要。其他家庭建议看自己的情况。三年级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还是不到的,家长肯定需要加以限制。--@Dorothy Z
以前我不同意娃玩游戏,家里的手机都没有游戏,我和队友都不玩,我认为没有游戏环境再加上平时活动丰富,小朋友不会沉迷游戏。
后来发现我错了!小朋友之间会交流游戏,这么好玩的东西太有吸引力了,我娃一度放学就去同学家玩游戏喊都喊不回来。
看来是宜疏不宜堵,我开始适当放开,约定周末每天有20分钟游戏世界,并增加周末户外时间,放开后其实还好,娃基本上很遵守约定,平时也不吵着游戏,也戒掉了去同学家玩游戏的恶习。--@花梦
比如去年炙手可热的名人——埃隆·马斯克,13岁时就制作了射击游戏Blaster,并且出售给了一本被称为 PC and Office Technology 的杂志,拿到了500美元的报酬。
比如最近创美股历史新高的英伟达(做游戏显卡的公司),创办人黄仁勋当初建公司只是为了“玩游戏”…
带着这个疑问,我研究了各大顶刊医学杂志和科研论文,发现了一个让人有些出乎意料的结论——打游戏的孩子比不打游戏的孩子更聪明!
感觉在“世俗的声音”中,总能模模糊糊听到一些“游戏有益”论,但是具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有益”,好像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2022年,Nature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调查不同类型的屏幕时间(看电视/在线视频、社交媒体/文本/视频聊天、电子游戏)对于儿童智力的影响。
这项研究对美国5169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两年后的数据显示:9-10岁玩游戏较多的儿童,在两年间的智力增长幅度最大。在两次测量之间大约提高了2.5个智商点,高于平均水平。
在这项研究中,男孩在游戏上花费的平均时间大约是女孩的两倍,但智商增长并没差异,只不过研究调查中智力偏高的女孩会更频繁地打开电子游戏。
然后就可以继续执行更复杂的任务——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大脑灰质--大脑的最外层,包含数十亿个神经元,负责控制你的运动、保留你的记忆和调节你的情绪。
而游戏就像兴奋剂一样,可以增加大脑中的灰质,灰质提供了互联性,允许你的大脑部分与大脑的其他部分交流kok中欧登录入口,并提高自我感知。
像动作类电子游戏专家的大脑脑岛亚区,就有有更多的灰质和更强的功能连接,脑岛灰质的增加有助于更好的决策。
许多动作类电子游戏还能增强玩家大脑的海马体和前额皮质,从而提高认知功能,如智商、记忆力、信息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的“定势转移”(Set-shifting)指的是,在不同任务之间快速连续地来回移动的能力。
我们经常误以为“定势转移”是多任务处理,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定时转移”是指一种将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的能力。
在一项“动球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不玩游戏的玩家,能够追踪的数目大致为3~4个,然而动作类游戏玩家却能追踪5~6。
根据HUMAN BENCHMARK的多年统计,普通人平均反应速度大致为200到250毫秒,但是经过训练的电子竞技玩家,
大脑中有三个区域负责注意力:顶叶、额叶和前扣带回。其中,顶叶负责控制注意力,额叶负责保持注意力,而前扣带回负责分配、调节注意力,并同时处理矛盾。
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专业的动作类游戏玩家的大脑,就会发现,他们大脑的这三个区域比非玩家的更有效率,能够良好的控制和保持注意力,协调注意矛盾。
以角色扮演游戏(RPG)为例,比如《巫师》或《质量效应》:为了击败游戏,你必须完成一长串的主要任务目标。
但也有一个更长的副目标列表,这些目标是可选的,以充实游戏的故事和奖励系统。通过游戏,能更好地锻炼这种“转移”能力。
需要互动的电子游戏有大量的声音、画面细节,往往需要孩子密切关注视觉和听觉线索,以完成视频游戏中的某些任务。
能够在视觉上形成对比,能够分辨出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的区别,也是一种可以通过玩电子游戏来培养的技能。
我们经常在动作冒险游戏中看到这一点,比如《古墓丽影》或《生化危机》参与快速事件(或QTE)时,必须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按下一个与屏幕上的符号相匹配的按钮,以便发生一些事情,这非常考验和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
几乎每一份研究报告里,都有一个关键信息——有限制的、玩儿一些积极的电子游戏kok中欧登录入口,才能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
这类游戏总是让人面临着升级角色的压力,参与季节性或时间敏感的有限事件以及不断获得游戏内奖励,被认为是最可能让人游戏成瘾的游戏类别。
电子游戏公司自己有一个游戏的评级系统,比如“M”(Mature)级是指仅限,“T”(Teenager)级是指青少年能够玩,“E”(Everyone)级是指小朋友也可以玩。
从游戏的模式上区分,市面上的游戏大致可以分为Play-to-win 和 Pay-to-win 两大派别。Play to win 是靠“操作技术和思路获胜”,Pay to win 是靠“花钱买装备获胜”。
对于孩子而言,必然是要选择第一种Play to win的游戏。相信没有家长会选择让小孩在游戏里“充钱就会变强”的,家里有矿的也不行啊,会扭曲孩子的世界观。
Play to win 的游戏怎么选择?这个比较容易识别,就是下载游戏之前需要付费购买,游玩过程中游戏没有任何内购就行了。
按照游戏种类区分,市面上的游戏可以分为三四十种,比如 RPG 角色扮演、ACT 动作类、STG 射击类、休闲益智类、解谜类、MOBA 竞技类、SPG体育类、模拟经营类、沙盒建造…
比如模拟类游戏《戴森球计划》,8岁的小孩为了认真玩儿,甚至学会了画电路板、纸上推演各种工厂投入产出速度;
美国儿科协会曾经给出过一份专业的建议报告,核心观点是:不要把游戏当成奶嘴、保姆,一定要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频率。
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子产品(除非是和家人视频);2岁到5岁的孩子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小时之内,并且这段时间最好用于学习…
比如《纪念碑谷》《小鳄鱼爱洗澡》《塞尔达:荒野之息》《笼中窥梦》《侦探大迷宫》《花园之间》、Crazy Machines 3。
@洋洋葱和儿子:不建议给孩子拿手机玩,单机版的*天堂不错。它有很多适合孩子玩的小游戏,比如欢乐派对,马里奥,还有塞尔达的传说。这些游戏玩起来不会沉迷。同时还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更换一些新游戏。
每周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游戏时间,父母齐上阵或有一个当观众也行。这样一来,跟孩子能聊游戏,顺便把自己的关于游戏的各种看法跟孩子交流引导一下。对不健康的游戏坚决反对。
模拟类、策略游戏很锻炼孩子的长远规划和资源管理能力,如果玩的是英文原版游戏,对孩子的英语能力还有很大帮助。
@Polyglotmath:从我家经验来看,游戏学英文相当可行,而且效果超乎预期。既然娃接触电子游戏产品很难杜绝,似治水般可疏不可堵。既然娃接触电子游戏产品很难杜绝,似治水般可疏不可堵。
那么怎样才能把娃的游戏冲动转化为“正能量”而不是掉进“坑”里呢?相信无数家庭,头疼过这个老大难问题。
思考下来,我认定很多游戏并不适合达成这个目的,而最好是特别选择英文文字信息比较密集、画面节奏平稳一些的游戏类型。
在这个思路下,英文版 Hearthstone 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喜欢魔法与战斗,7岁以上,英文水平在 RAZ G、H 以上的娃可尝试。边玩游戏边学,关键是从娃的兴趣下手。部分生词我们帮着查询即可,而词汇学习也正是目的之一。
@小R:近两年内买的,最不后悔的好物之一:Switch。2020年为了锻炼身体入手了switch健身环,玩通关了后就不再玩了。持续到现在还在玩的是舞力全开(Just Dance),女儿一直玩儿。舞力全开我一共买了4张卡,最近四年的都齐了。
记得刚开始跳的时候女儿的分数一直没有我高,两年后我们上演了7首歌曲的车轮战,我竟然只赢了3首,败得彻彻底底的......这个游戏很适合母女一起玩,很有趣!既锻炼身体又增进感情,受益多多呀!